阿塔珠爾特志願者組織創辦人賽爾克堅(中)9月7日與從新疆逃到哈薩克的哈斯鐵爾・木沙汗(左)和木拉格 爾・阿里木(右)合照 (Galym Rakizhan提供)|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橫亙中部的天山將新疆分成水草豐美的北疆和多為沙漠的南疆,北疆是哈薩克人世代居地。
可是我在國外生活習慣了,我下意識地就覺得,幫別人代買東西理所當然要收錢⋯⋯⋯⋯」 我回答:「我一直覺得想當然爾地就替別人設置人設,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別人憑什麼非要按照你刻畫的人設生活呢?更不可思議的是,一些人居然也主動地往別人給的人設裡鑽。總有一天,女兒會發現──生活值得熱愛。
我發誓要好好照顧自己,拚命活得久一點,最好能看著她先走。結果,同事們紛紛在背後議論:「沒想到他那麼有錢,還那麼小氣,一杯咖啡才80幾塊,他還要跟我們收?」他問我:「是不是我真的有點小氣了,請同事喝幾杯咖啡而已。再生一個是沒什麼,但是我給女兒的關愛一定難免會因此減少的。之後,她把房子賣了,換了間小公寓,靠自己的外語能力接一些出版社的書稿翻譯、校對工作,勉強維持家庭開銷。就像某些演員,在接演了一些個性鮮明的角色之後,因為優秀的演技,將戲劇中的角色呈現得有聲有色,一些喜歡戲劇的群眾竟也不分現實地將活生生的演員套入角色的人格設定之中。
最好看起來連個人樣兒都沒有,這樣才配得上她擁有的苦難。不能因為這個人沒有符合你設定中的形象,就開始懷疑或者攻擊。因此,一般民眾幾乎沒有可能會「誤買」到「活性的維他命D」。
這個骨化三醇是具有生理作用的,例如增加腸道吸收鈣的能力,所以就是所謂的「活性的維他命D」。這些食物裡的維他命D也是「非活性維他命D」。讀者黃先生在2020年8月10日,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 林教授您好, 拜讀過《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維他命D真相,獲益良多,且有列文獻出處,實為一本良心佳著,但仍有疑問請敎教授,江醫師所著書籍稱食用非活性的維他命D較不會有問題,不要食用活性的維他命D就比較不會有危害,鋻別方式就是買單位寫IU的補充劑而非ug。台灣有幾位大力提倡吃維他命D補充劑的醫生,總是愛用「活性」、「非活性」這個障眼法,來推託維他命D無效的事實。
但是我可以跟你保證,你絕對沒有吃錯,而是因為維他命D補充劑真的無效。請看權威的Overview of Vitamin D(維他命D總覽)。
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就只說「維他命D」,而不再區分D2和D3。所以,請不要再相信什麼「活性」、「非活性」這個藉口。台灣有位陳醫師看到我這本書之後,在他的臉書推薦,並且附加評論:「補充維他命D的重要性和調整酸鹼體質一樣,都是幻想出來的的故事而已」。他們會說,不是維他命D無效,而是你吃錯了。
這個影片是我最近一次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的片段。所以,當我發表文章說「維他命D」無效時,我所指的是「非活性維他命D」,也就是一般民眾在吃的維他命D。有關維他命D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是如何一個接一個的神話破滅,請看我在3月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還有,骨化三醇的製造過程和生產成本,都比維他命D來得困難、來得高,所以價格當然也就比較昂貴。
這項臨床研究所用的維他命D也是非活性的,而它的結論也是無效。陽光裡的紫外線會把我們皮膚裡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化成「維他命D前身」(Pre-vitamin D)。
然後,陽光的溫度會再進一步將「維他命D前身」轉化成維他命D。如果您比較喜歡看影片,那就請看我最近發表在YouTube的維他命D能抗啥。
這篇論文是2020年7月23日,發表在世界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標題是「Vitamin D Supplements for Prevention of Tuberculosis Infection and Disease」(維他命D補充劑之用於預防結核病感染和疾病)。也就是說,骨化三醇並非補充劑或保健品。但事實上,就臨床實驗證據而言,D2和D3之間並無可認知的差別。這個維他命D是不具生理作用的,所以就是所謂的「非活性維他命D」。林教授廣閲許多文獻,不知道有無探討這方面問題: 會造成危害的是活性維他命D,服用非活性維他命D是否較無危害? 文獻上關於維他命D無效,會不會是使用活性維他命D的緣故? 我們先來看看「活性」跟「非活性」到底是什麼意思。不管是從陽光,還是從食物中攝取到的維他命D,都會在肝臟轉化成Calcifediol(降鈣素二醇),然後又在腎臟進一步轉化成calcitriol(骨化三醇)
因此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讓兩邊都發表意見,讓小組所有的人都可以聽完這個論點。英文有句話: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在一個小組裡面,往往到最後會做出愚蠢的決定,是因為討論已經答非所問,大家已經不曉得扯到哪裡去了。你覺得他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的? 碰到這樣的問題就有意思了。
他們也發現當變成一組人的時候,自然會進入到一種決定模式。例如五個人,一個人說250公尺,另外一個人說300公尺,說350公尺400公尺,還有一個是50公尺。
這個人是怎麼樣來定義的? 通常我們說會有極端的意見的人,對於自己的立場非常的肯定。那三個腦袋,四個腦袋,五個腦袋呢? 有時候腦袋越多,人好像會變得越笨,尤其在做創意或複雜的決定的時候,往往一個人的創意要更厲害。他們會很堅持說,等一下請讓這個人說完他的意見。我現在已經想了這麼多,請讓我繼續想下去,你把我關掉,我會害怕。
偏偏也有一些人,雖然自己的立場是在灰色地帶,但又非常堅定於自己的立場。到最後大家已經不曉得聊了些什麼,在這種時候,一個很有自信的「灰色人」就會說:「等一下,讓我們還是盡量來做一個討論,好不好?」所以如何在一個小組裡讓討論能夠繼續focus,持續地鎖住焦點在真正需要被回答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
有一天,這個電腦就跟發明者說:「我已經想通了很多事情,麻煩你不要把我關掉。有些人可能覺得非常對,有些人覺得非常錯。
他們發現,當人分成小組的時候,所沉澱出來的共識答案,會比一個人個別的答案更準確。顯然50公尺離其他的差太多了,而且不太合理,這個小組就會自然的把它先剔除掉,然後把這些剩下的答案再做一個統整,大部分時候是直接去採取平均數。
這種人他們稱為highly confident grays(很有自信的灰色人)。但是當碰到比較模稜兩可,比較道德性,比較複雜的問題的時候,小組的討論就必然會有比較大的困難。我在這裡分享給各位,或許下次當你在一個小組裡討論的時候,幫助你成為「自信的灰色人」。換句話來說,這種人他們非常相信、也很明白所有的事情都有對錯的觀點,而且這兩個觀點都很有價值。
」 這個發明者後來還是選擇把電腦關掉。第二,也可以幫助大家完整地消化雙方比較極端的論點,去達到一個共識。
到了晚上,他就會把電腦關機,第二天再重新來。但這時候或許一個站在中間的人會說,我們起碼還有一個共同點:假設今天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一個犯罪的人百分之百的改化,成為一個全新的人,那麼,你會不會覺得這個方法會比死刑來的更好?如果大家都同意這是對的話,那麼一個小組裡面也很容易去達到一個更高層面的共識。
第二點就是當你自己沒有一個非常極端的立場,不過你對於這個題目非常感興趣,你想要知道更多的時候,如果大家開始把事情扯遠了,你會希望把它拉回來,對不對?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溝通技巧。那如果是在一個意見不合的小組裡面,大家要如何達到共識。